盘山石窟是山西省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于明弘治五年(年)由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开凿,石窟位于大同市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盘山原名叫四里岗,山势险峻,山石如珠,圆润巨大。清朝乾隆年间,知县张坊等文人雅士到这里敬香踏青,见山势如龙蟠吐珠,起名盘山。盘山石窟在天镇小有名气,深得当地老百姓喜爱。每年四月初八,天镇老百姓都会来这里踏青郊游,非常热闹。石窟凿于盘山东山崖上,坐东朝西,南北两窟。俗称大石洞、小石洞。北边一窟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凿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进洞需要过独木桥和栈道,近些年才修建了楼梯即“仙人桥”方可进入。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里面供奉着菩萨,一个祈福,一个求子。现今在山西大部分地方仍留有摘花献观音求子的传统行为,这也是当地依然供奉的原因。南边一窟为小石洞亦名“观音洞”洞口同样凿在光滑的峭壁之上。洞宽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台高0.69米。洞内壁面皆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两侧雕十八罗汉,保存完好。进洞需要攀爬三米多高的岩壁,不要害怕,岩壁上有石洞可供辅助攀登。“观音洞”以前是有木制楼梯一直通到洞口的,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损坏。回望石窟感受到历史轮盘磨灭一切的力量,但也留下了浓厚的文化传承。看着石壁上游人磨平磨光滑的台阶扶手,这些光滑泛着光的物件正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散发着创造者智慧勤劳的光辉。这一层层石阶、一洞洞石窟、一道道石刻无不是先人用智慧和双手,穿越时空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生活过的故事,这种传承是我们华夏民族最珍贵的血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wfh.com/kfhl/1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