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过敏怎么办这七类药物可不同选择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人们纷纷戴上了口罩,口罩下方封闭不透气加上呼出的湿热气流很容易导致细菌滋生,而有些人可能对口罩材质本身过敏,可能会引起感染性或接触性皮炎等皮肤过敏反应,如小疙瘩,痘痘,瘙痒等等。

而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需要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导致皮肤过敏性皮炎就很常见,在新闻中常看到很多一线医护人员脱下口罩瞬间,让人泪目。

如果出现了过敏,也不要慌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可用于面部过敏性皮炎的常用的七类药物。

抗组胺类药

抗组胺药物分为第1代(扑尔敏、苯海拉明、酮替芬、赛庚啶等)、第2代(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和第3代(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第1代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镇静和抗胆碱作用;第2代则无或弱的中枢作用,选择性和特异性强,无抗胆碱作用;第3代为第2代的衍生物或代谢产物,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与第2代抗组胺药相比,具有口服吸收更快、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代谢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少等优势。

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是皮肤科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主要手段,其中抗多种病原体的外用药为主要用药,包括外用抗细菌药物(如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百多邦乳膏)、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软膏,硝酸咪康唑乳膏)、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软膏)等。若感染性皮肤病未引起全身反应,临床症状只是局部感染,则应遵循“能外用就不口服”的治疗原则,减少口服药物对全身系统造成的不良反应。

维A酸类药物

维A酸类药物可分为第一代非芳香维A酸类,如维A酸和异维A酸;第二代单芳香维A酸类,如依曲替醋;第三代多芳香维A酸类,以芳香甲艺醋、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为代表。此类药物主要适用于以粉刺、丘疹和脓包为表现的痤疮。注意维A酸类药物应用时应注意其副作用,副作用主要为局部干燥及胎儿致畸,对于育龄期妇女运用要慎重。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和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快速缓解皮肤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常见的激素类外用药有皮炎平、派瑞松、艾洛松等,常用来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等。但激素是免疫抑制药,可诱发或加重感染,故其对病毒、细菌和真菌所致皮肤病不适用,否则会加重病情,耽误治疗。此外,激素不宜长期应用,否则容易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

钙剂

钙不仅对人体的骨骼有重要作用,还具有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尤其对于过敏性皮肤病即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钙剂治疗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10%葡萄糖酸钙是临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药疹、过敏性紫癜等,钙尔奇D可用于皮肤病的维持治疗。

抗雄激素类

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形成痤疮。抗雄激素类药物,如螺内酯和环丙孕酮等,可使雄激素酶活性下降,维持体内性激素相对平衡,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及毛周角化功能,在治疗因雄激素所致之皮肤病中有潜在的重要性。

其他外用药

炉甘石性味甘温,具有去翳退赤、收湿敛疮的功效,用于溃疡不敛、皮肤湿疮。复方炉甘石洗剂既不含激素又非抗菌类药,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除湿、防腐、收敛、保护、止痒、抗菌、遮光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因其具有收敛干燥作用,故干燥性皮肤病如糖尿病、老年瘙痒症等禁用,以防加重病情。

3%硼酸溶液为弱酸性,能清洁皮肤,对皮肤具有轻度杀菌、防腐和收敛止痒作用,刺激性小,用其湿敷能达到消炎,抗过敏,收敛及止痒的功效。

吡美莫司乳膏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方式减轻患者皮炎症状;过氧化苯甲酰能抑制皮脂分泌及消炎等。

用药注意事项

一、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可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如扑尔敏。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

二、长期服用一种抗过敏药,可能会引起药效下降,建议及时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过敏药。

三、如果患者在应用抗过敏药物的过程中,疾病迁延不愈或出现新的过敏反应症状,应考虑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及时就医。

四、对于需要长期联合用药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建议先停用一种药物,逐渐停用全部药物。

五、特殊人群使用抗过敏药物更要多加注意。对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而言,目前没有绝对安全的抗过敏药物。妊娠期在权衡风险后可选择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这两种药物均为妊娠B级,A、B级药物对胎儿无危害或无副作用,孕期一般可安全使用。非索非那定片、氮卓斯汀和地氯雷他定则不建议在孕期使用。哺乳期妇女在医师指导下,可以适量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老年过敏患者建议首选非索非那定片、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过敏患儿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中合适儿童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混悬剂等。使用时需注意年龄限制。

六、过敏期间不要抓痒,不要化妆,以免加重脸部症状。

如何正确使用抗过敏药,对于过敏患者以及易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每个人过敏的类型不一样,原因也不一样,切记绝对不能盲目使用药物,适合用什么样的药物,需要向专业的医生或药师咨询。

参考文献

[1]李恩灿,范潇予,林琳,王灿,靳洪涛.抗过敏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45(3):-.

[2]宋洪杰,胡晋红等.抗组胺药物的抗过敏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4):-.

[3]皮佩瑶.饮食不节与寻常痤疮治疗的相关性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1-68.

[4]李文琦,王敏,王春花,周光.面部急性过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J].新疆中医药,,37(2):-.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50(6):-.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作者,有关涉及厂家的品种仅供学习理解使用,不代表推荐立场!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郑雅元

审核: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陈楚雄

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罗慕华

来源:逸仙药师V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wfh.com/ysbj/129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