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古村落马杓湾,单凭这一眼马杓状泉,就足以傲骄了。然而,这个古村落,一直很低调。我也是偶然搜寻西封山时,才发现了这个古村落。
马杓湾泉
马杓湾归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管辖,距济南约90余公里。再向东就是淄博市石马镇田庄村,所以这儿算是莱芜与淄博的界村之一。
马杓湾俯视全景
马杓湾村历史悠久,风景独特,是画家写生的热门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森林乡村。小村庄三面环山,苦力顶(海拔米)、油柏顶(海拔米)、平洲顶(海拔米)。从平洲顶再往西北几公里就是原山主峰禹王山(海拔米)。
禹王山
进入村庄,但见依山势而建的古石屋院落,错落有致,古朴素净。村里的老柏树已经有多年历史。树边石墙上有石洞,石洞内有“桃”字摩崖石刻。
村居临河依山而建
石刻讲述了村名“桃杏村”的由来。明朝中叶,袁姓人家迁到此地建村。村子最初命名为桃杏村,因为山谷中桃树、杏树众多。村口有个人工砌筑的洞内有“桃杏村”的摩崖石刻。
石刻
后来,陆续有高、王、魏等姓族人迁居于此,村子逐渐壮大。到了清朝初年,根据村西南马杓状湾更名为马杓湾村。
村庄就分布在河两岸,随山势而筑,所有老房子都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也是海青石屋的代表,古朴厚重。
海青石屋民居石碾房
村里的石碾房坚固依旧,结构系南北通透、东西山墙开窗,一盘巨大的石碾落座中央,一颗红五星挂于山墙顶端,太亮眼了。翻身当家作主的村民一直感念着党的恩情。两边刷成白灰的墙壁处曾经刷过标语,如今字迹已经脱落。这一带不缺石材,碾盘和碌碡比一般村庄见到都要大。
村中的马杓湾泉水常年不干,冬暖夏凉,年前,村民和牲畜饮用、农田灌溉都从这儿挑水。泉水流向下游,流成一条河,最终汇入淄河。当地人代代相传着马杓湾的故事。古时,这个湾中泉水丰盈。到了民国三十二年,莱芜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周围十多个村庄都跑到此湾来取水,随着水位突降,人们发现有一个洞口直通西山顶的文口崖。细观目前的马杓湾泉,由和小水湾和小长方形泉池组成。
这次自驾,因为时间比较紧,错过了文口崖和志公洞。文口崖位于村西山顶,为天然洞穴。洞内怪石嶙峋,深不可测,寒气逼人。夏秋时节雨量丰沛,文口崖洪水滔滔,流经山洞,从马杓湾喷涌而出。枯水时节,这儿也细流不断。马杓湾比较隐蔽,我们当时从石碾房右侧的小路登上山顶都没有找到。欣赏完村子全景,从峡谷梯田间找了条野路艰难下山,正好下到马杓湾。最好的办法就到村中一石桥旁,沿着河流向上游,尽头就是马杓湾。
马杓湾旁坐落着三官庙,年久失修,已十分破落,院内杂草丛生。三官庙为道教建筑与当地民居海青房结合的宗教建筑,屋顶为硬山顶,人字山墙,主体结构还保留着明代庙宇的风格。庙内主房为西屋,还有南屋,东北大门。屋面小瓦,屋脊上有二龙戏珠雕塑,檐头立有望兽雕塑。庙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院内墙角立着明清时期庙碑7统,保存良好。是三官庙与马杓湾村历史见证。
清末时期,有袁姓村民科举之路中断后在三官庙办村塾,解放后改成村小学,后来小学合并到中心校后,三官庙恢复原身份。三观庙后墙四字上“燕飞鱼跃”是当年村塾先生袁心照真迹。
村东北山崖上很多喀斯特地貌的洞穴,最有名的是志公洞,听说常年有鹁鸽在里面栖息,所以又叫鹁鸽洞。洞内有志公庙,为供奉南北朝时梁朝隐逸于此的国师兼高僧志公而建。当地人把志公奉为雨神。听说洞内至今还保留着志公隐居于此时留下的石床、石灶、石水槽等生活遗迹。
古建筑袁家门楼值得参观。大门楼东侧有三围粗古槐一棵,树身年久枯干,根部长成的新树,现已有10余米高。
老宅新民宿
进大门楼向西是二门楼,二门楼内是一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房屋青砖小瓦。屋内四梁八柱。
除了马杓湾泉、三官庙,袁家门楼、高家场也算是当地风俗传承的代表。高家场为坐西向东的人工高台,村民们逢年过节会集结于此,开展各类风俗活动。
这里的人还有祭车风俗。远远看到路边小桌上拜访的供品,还以为是卖小吃的,到跟前一看,发现不对头,花花绿绿不说,虽有酒有肉,但量都特别小,旁边还放着香火和鞋子之类的供物,问了才是有家人要搞祭车仪式。
风水宝地,人才辈出,解决前,这儿涌现出很多抗日人士,解决后,更是给国家输送了很多专门人才。马杓湾村,古风犹存,村内石坎上刻有“愚民公移山改造中国”大字,体现了村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冬天,村民沒闲着,妇女在山上采连翘种,在河里洗衣服,男人们正在整修道路和村居,忙碌的古村落正能量满满。
村子山上的风力发电设施愚公移山石刻老宅
马杓湾村还是交通要冲。齐长城穿越在齐鲁两国边界线上,这里山势险峻成天堑。从马杓湾村出发,沿盘山公路上到山顶,是个平原,分布着几个村落。出村,可直达禹王山。山顶平阔,在汪洋大海的年代,这个平顶地带就像诺亚方舟,所以村山顶村名都以舟的谐音州命名。山上风很大,风力资源丰富,因此很多大风车都建在了这里。
从济南南二环高架到港口上高还,从滨莱高速的和庄立交下高速,然后沿淄河到石马水库,右转进马杓湾。也可以沿雪野立交下高速,走茶业口镇,到马杓湾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wfh.com/kfhl/15921.html